怀旧音乐伙伴 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使用新浪微博登录

一号多站,快速登录

快捷登录

查看: 6487|回复: 1

中国第一盘盒式录音带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13-3-20 20: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平洋”第一盒“立体声”磁带定名为《蔷薇处处开》,被指为“时代歌曲”,所以在封面上又加印“朱逢博歌曲专辑”字样,才获准发行出街;《乡恋》等通俗歌曲出街后,一些理论杂志直旨“‘太平洋’,站在了反动的立场上”……“太平洋”之所以受到保守势力的炮轰,主要因为歌曲的唱法、节奏与以前大相径庭,尤其是唱法不能被接受,歌手程琳就是个较典型的例子。缪道真老师回忆说,他们当时也有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全靠廖老顶住了多方压力。元老们当初的想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要制作为大家所喜闻乐见的音乐、歌曲,也算是一种最朴素的市场经济意识吧。

这是立体声盒式录音带的标记,像一朵盛开的小蘑菇。在上个世纪70年代,大陆音像业只有并不流行的黑胶唱片和便宜的薄膜唱片。还没有一条盒式录音带生产线,谁来第一个摘采这个小蘑菇呢。

摘采这个小蘑菇的人就是南粤广州的一批中国音像先驱。
太平洋影音公司,是新中国第一家拥有整套国际先进水平、全新录音录像设备和音像制品生产线的音像制作、出版、发行企业;它开创新中国流行音乐产业之先河,出版了新中国第一盒立体声录音带、第一张CD、第一套中国录影集……直到现在,整体实力在全国音像企业中始终保持着三甲地位。
1978年6月,太平洋第一代领导人廖明祖(本是广东电台音乐音响组的负贵人,搞音乐的高手)接到上级领导的一个任务:与香港百利唱片公司合作,发展中国的“立体声”。具体合作采取补偿贸易形式,设备由港方代购代引进,粤方则提供音响产品,供港方开拓国外市场。10月份,经百利公司邀请,廖老到香港考察学习。这次考察属保密行动,回内地后,大家一致认为起步要高,选定了调音台、录制、复制、裁带等一整套先进设备。“太平洋影音公司”于1979年1月份正式成立。设备于同年3月份全部到位。那时,整个中国内地都没有盒带生产设备,市场上也没有立体声录音机、立体声录音带,许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立体声”。老廖领导下的“太平洋”先驱们理所当然地成为最早摘到“立体声蘑菇”的人,不过这“蘑菇”可并不容易吃。
“太平洋”的第一年是“流泪”的一年,亏损达4万元。时间回到1979年的人民北路,在附近只能找到一个球场,球场旁边临时搭建着一溜平房,那就是早期太平洋公司的办公室,同时也是一个屋外下大雨时,屋里必下小雨的简陋地方,冯荣枢、沈发扬、任桂琴、刘鸿江、刘莫民、缪道真等创业元老和廖明祖曾一起在这里谋划着一个新兴企业的未来。至于那些引进的高级设备则全部另外放置在“高级”(条件相当好)的地方,他们都笑称“机器比人舒服”。起初大家曾经想给这个新中国的第一“立体声”盒带生产厂命名为“东方磁带厂”,不过廖明祖胸怀大志,他希望范围大一点,毕竟当初计划还主要是面对海外市场,所以定名“太平洋”。
创业从来部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由于条件有限,早期“太平洋”还不能实现细致分工(毕竟只有50多人),员工们个个都成了“十项全能”者,宣传、编辑、制作、产品包装、产品推销……甚至修理坏带,只要与磁带问世有关的工作,他们都要做。第一领导廖明祖从事过的最“惨”工种可能要算“产品推销员”了。他常和缪道真一起,拎着录音机去推销产品,在上海,他曾从“一百”(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一直跑到“十百”,晚上回住地还要和几十人一起睡大通铺。这一年,是淌着汗水寻找出路的一年。
1980年底,“太平洋”已找到国内市场这个“大金库”,当年赢得纯利159万元。发现消费需求,把握市场脉搏,使“太平洋”完成了产业化的最后一环,在市场经济还不为人们所熟悉的年代里,“太平洋”最早把流行音乐产业化了。犹如在中国内地点燃了一把烈火,太平洋的事业蒸蒸日上,1981年纯利润429多万元,1982年再翻,至1983年纯利润已达1200多万元,难怪员工们都惊呼:“我们简直像在印钞票!”
踩过的脚印
有您支持,更添动力!
马哥友情提醒: 如果发现帖子里的音、视频链接失效,您可以回帖请发帖人补上。
【公告】:论坛开通微信公众号提醒服务 (◄ 戳我看详情)
 楼主| 发表于 2013-3-20 20: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平洋影音公司1979年在广州成立。他们发行了中国第一盒立体声卡带《朱逢博独唱歌曲选》。1981年以其公司标识创立“云雀奖”,并为《乡恋》等节目颁奖。从朱逢博到程琳,从朱晓琳到沈小岑,太平洋影音敢为天下先,创造和引领着中国流行音乐的风潮。

    创造偶像把音乐变成印钞机
  
    1987年春晚,费翔横空出世。太平洋影音迎来了辉煌,更为中国的流行音乐唱片工业创造了神话。该公司和香港永固影音公司正联合推出费翔第二张专辑《四海一心》,收录有《安娜》《读你》等歌。此前,太平洋已经出版费翔首张专辑《跨越四海的歌声》销量突破270万盒,依然供不应求。
  
    此时,公司建立的录音设备和立体声原音带生产线变成了印钞机,源源不断地为其创造财富。当时太平洋的磁带销售价格最贵,6块7一盒,其它公司都是5块5,全太平洋的人,包括总经理到下面的员工,每天每人要完成200盒的包装,装卡带装歌纸,因为实在来不及,客户排队拿着现金,等拿卡带回去卖。

    创新观念把编辑变成制作人
  
    那个时候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打开窗户,就有苍蝇和蚊子,流行歌就是苍蝇和蚊子。
  
    太平洋推出的朱逢博《蔷薇蔷薇处处开》,这些歌在国内比较敏感。第二盒李谷一的《乡恋》,争议也很大。到了程琳的《童年小摇车》,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程琳当时的卡带卖了两百万说明了什么?除了对当时的唱法有一些不能接受,还认为有一些靡靡之音的感觉等等看法。这些质疑声,将流行音乐推向风口浪尖,而音像公司更是身负重任,可以说,太平洋音像公司的运作,关乎着流行音乐的生死存亡。太平洋被勒令停止程琳的歌曲录制。在压力之下,太平洋音乐编辑,听到有个叫朱晓琳的小朋友寄来的一盒带子,马上去扬州找朱晓琳,然后组织一批作者,写了《妈妈的吻》《梦里划来一条船》等作。在程琳的卡带被枪毙的情况下,马上用朱晓琳顶上,为当时的太平洋影音公司保证了销量。
  
    太平洋在国内最早把流行音乐产业化。“云雀奖”对歌手、词曲作者、配器均可奖励。还大胆提出,设立基金鼓励创作,甚至还想盖一个大剧院。这些想法太超前了,没有实现。
  
    港台流行音乐在80年代末大量引进,太平洋音像的梦想变得难以企及,但程琳、沈小岑、朱晓琳、费翔……这些太平洋音像打造出的歌手曾经是一个时代中国人的期待和欢乐。  虽然那些音乐跟随着青春逝去,成为回忆的标本。但太平洋创造的中国音乐的流行永远书写在中国唱片产业的历史上。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唱片作为国家唱片公司,在电唱机时代唯我独尊,那太平洋影音则在录音带的时代当仁不让,堪称流行音乐的中国唱片。
  (编辑:李锦泽)




马哥友情提醒: 如果发现帖子里的音、视频链接失效,您可以回帖请发帖人补上。
【公告】:论坛开通微信公众号提醒服务 (◄ 戳我看详情)
回复 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手机版|Archiver|小黑屋|怀旧音乐伙伴 论坛 ( 沪ICP备15028970号-1 )

GMT+8, 2024-3-29 02:33 , Processed in 0.117554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