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2-18 17: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结 语
本文把李谷一以演唱为主的艺术生活划分为三个阶段(演唱风格的孕育期、成熟期和拓展期)来研究。从社会文化背景,并结合当时的代表作品来分析其演唱风格的特点及成因。不难看出李谷一的演唱艺术源于中华民族的沃土,以浓郁的民族色彩绘制民族精神。从艺四十多年来,随着她歌唱技艺的日臻成熟,其演唱风格也由最初的自然、轻巧发展为擅于描情拟意、独特的轻声气声运用,最终形成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的演唱风格。她的演唱风格之所以独树一帜,与她勇于创新的精神、顽强的毅力是分不开的。
每个艺术家个人风格都有所不同,这同每个人审美情趣的差异性有关。比如歌唱,他们根据自己客观的嗓音条件和主观情趣、爱好的不同,有的追求雄健有力的美,有的以柔美、含蓄为美,有的崇好深厚、浓重,有的喜尚灵巧、秀丽,有的华美、精细,也有的粗犷、豪放……李谷一则追求自然、秀丽,精细的美。李谷一的演唱没有一处不是经过了她独立、缜密的思考和精心细微的雕琢的。作品表现的无论是景是物,是人是事,在她唱来演来都充满生命和情意,融合着清新的风骨美、质朴的情感美和精雕细刻的声音、形态美。这就是她的歌唱艺术由“极炼”而达到有如“不炼”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她的艺术创作达到这个境界就是由长期的锻炼、实践获得了高度的创作自由,即由“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这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炉火纯青的创造才是具有中国民族风格、民族气派、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真实、质朴、高品位、高格调的不可企及的美。这也正是李谷一歌唱艺术创作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正如我国著名词作家乔羽所说:“李谷一用歌声覆盖了一个时期,她是新民歌的代表人物,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代表,她就像一朵富贵的牡丹”。
参考文献:
1.标注:
[1] 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2] 引自《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2月版。
[3]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
[4] 《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 [8]汤师尧.《她在追寻与攀登——记李谷一的艺术成长道路》[J]. 文化娱乐, 1981,(2):2-4
[6] 李汉飞.《中国戏曲剧种手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675
[7] 山谷.《一路芬芳满山崖——记青年歌唱家李谷一》[J].雨花.1980(11):48-54
[9] 汪毓和.《中国现代音乐史纲》[M].华文出版社,1991:98
[10] 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11月出版
[11] 荷伯特·凯萨利《心的歌声》[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78年版
[12] 凡克宁,金枫.《感情,火一般炽热——访女高音歌唱家李谷一》.广西日报1982年10月30日
[13] 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14] 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15] 黄俊兰.《郭兰英的歌唱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132
2.专著类:
[1] 薛良《歌唱的方法》[M].中国文艺联合出版社,1978.
[2] 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第l版;
[3] 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11月出版;
[4] 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5] 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6] 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7] 荷伯特·凯萨利《心的歌声》[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78年版
[8] 许讲真《歌唱的语言艺术》[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2年版
[9] H.K.那查连科《歌唱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10] 梅学明,张庆朗《歌唱的理论基础》[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3年版
[ll] 章鸣《语言音乐学纲要》[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12] 管林《声乐艺术的民族风格》[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
[13] 金铁林《民族声乐的学习与训练》[M].黄河音像出版社1989年版
[14] 韩勋国《声乐艺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
[15] 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6] 汪毓和《中国现代音乐史纲》[M].华文出版社,1991年版
[17] 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3.期刊、报纸类
[1] 凡克宁,金枫.《感情,火一般炽热——访女高音歌唱家李谷一》.广西日报1982
年10月30日
[2] 杨竟.《独家专访李谷一》.辽宁日报2002年6月7同
[3] 理由,邓加荣.《李谷一与乡恋》.光明日报1980年10月8日
[4] 甄庆如.《三访李谷一》.中国文化报1987年7月1日
[5] 严伟.《听李谷一唱乡恋有感》[J].人民音乐1980,(3):42
[6] 李谷一.《在实践中探索》.中国青年报1980年4月5日
[7] 黄兴华.《李谷一和她配唱的电影歌曲》[J].大众电影,1980,(7):11
[8] 赵风鸣.《一路坎坷一路歌——访李谷一》[J].大舞台,1984,(3):34
[9] 华寅.《从剧场到歌坛》.解放日报,1984年7月19日
[10] 王石.《绒花啊,一路芬芳满山崖》[J].山西青年,1980,(6):23~24
[11] 黄兴华.《李谷一和她配唱的电影歌曲》[J]. 大众电影, 1980,(7):11
[12] 杨万青.《你的歌声,永远印在我的心中——访李谷一》[J]. 福建青年, 1981,(2):34
[13] 潘海. 《新人·新歌·新时代-访歌唱家李谷一》[J]. 河南青年. 1981,(4):20
[14] 陈昭. 《党和人民鼓励着她前进-访歌唱家李谷一》[J]. 湖北日报,1982,10.1
[15] 张工.《唱出更多更好的歌-访歌唱家李谷一》[J]. 青年一代, 1980,(4):25
[16] 赵红柔.《润腔与润色—中华民族声乐的审美情趣》[J].中国音乐.1995,3:32
[17] 汤师尧.《她在追寻与攀登-记李谷一的艺术成长道路》[J]. 文化娱乐, 1981,(2):2
[18] 徐殿国. 《火样的情,海样的爱——硝烟中匆访李谷一》[J]. 音乐爱好者, 1989,(1):33-34
[19] 湘泉.《永远为人民歌唱-访著名歌唱家李谷一》[J].音乐生活,1980,(11):23
[20] 石钊.《李谷一谈歌唱的体会》[J]. 影剧艺术, 1983,(2):34
[21] 楚文.《花鼓一曲乡情万种——记李谷一回“娘家”演唱花鼓戏》[J]. 剧海.-1985,(2):40
[22] 兆山.《访李谷一》[J].山东青年.1981,(2):32
[23] 吴纪椿.《访李谷一》.文汇报.1980,12.9.-2
[24] 罗达成.《你好,李谷一!》[J].文汇月刊.1981,(1):70
[25] 丁维新.《“我属于人民”-方歌坛明星李谷一》.西安日报,1980,10,23.-1
[26] 李亚罗. 《我的女儿李谷一》[J]. 百花(西安). 1987,(11/12).-2
[27] 邓加荣. 《啼血的杜鹃-李谷一》. 长春. 1981,(4月).-60
[28] 谢颖颖.《王昆声乐表演艺术风格探源》.中国电子期刊网,2003年5月
[29] 金铁林.《民族声乐教学》.黄河音像出版社,1986年版
[30] 金铁林.《金铁林声乐教学》(我国声乐教育史上的成功典范).新时代影音公司出品,2005年
[31] 赵振岭.《中国民族声乐的风格与方法》[J].中国音乐,1997,66(2):35-36
[32] 曾卫星.《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与创新》[J]. 肇庆学院学报.2004,25(3):62-66
[33] 周娟娟. 《新时期民族声乐的回顾与反思》. 星海音乐学院报.2004,2:108-112
[34] 张小女弋. 《我对民族声乐创新发展的见解》[J]. 中国音乐.2002,4:77
后 记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就读研究生的三年时光即将过去。此时此刻,我的内心充满着激动,因为我即将毕业;充满着感谢,因为在这三年中我得到了老师、同学以及朋友的无私帮助;同时也充满着不舍和眷恋,因为,这里的一切给了我太多美好的回忆。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张永杰教授和黄慧慧副教授。二位导师在学业上耐心教给我学习的方法,鼓励我再接再厉,不断进步。我衷心的向二位老师说一声:老师,你们辛苦了,我衷心感谢你们﹗本文是在二位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得以顺利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文献的收集、文章的构思、到最后的成文,都凝聚着导师的心血,在此,我向二位导师再一次表示衷心的感谢!三年的时间里,艺术学院与研究生处的许多老师曾经给予我无私的关怀、帮助与教诲;我的同窗们也给予我很多精神上的鼓励,在此一并深表谢意!
|
|